土味的尽头是高级,亮出非遗的烟火与人情
2023-08-31 11:01:54 来源:腾讯网

潮新闻客户端 陆遥

8月29日,由浙江图书馆之江馆、浙江博物馆之江馆、浙江非遗馆、浙江文学馆围合而成的浙江文化新地标——之江文化中心面向公众开放。

新馆之新,新在何处?新馆开了,老馆咋办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为了问清楚这些事儿,在开馆之际,潮新闻记者专访四位馆长,听他们“揭秘”内幕。 

走进全新亮相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馆内的1000余件展品,是“哇”的1000多种不同表达。

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特点是“充满烟火气”——这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(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)主任郭艺的总结。

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省文旅厅提供

01 想了一年半

杭州断桥边石函路,推开小窗就能看到西湖的地方,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本的办公地点。

最近几次,记者到那里,常常找不到人。原来,当之江文化中心各个馆启动内部展陈装修之时,省非遗中心的团队就深入之江地块,现场办公了。有一次被记者碰到,场地里连办公家具都没有搬来,大家都是站着开会。

再往记忆深处挖啊挖,这几年,几乎每一次碰到郭艺,都能听到一些关于非遗馆的进度。

2019年2月28日,之江文化中心开工建设,郭艺带领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团队一边征集展品,一边开始调研,只为寻找一个答案——如何更好地构建非遗馆?如何和博物馆的展陈区分开来?

他们花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,找到了答案——“如果说博物馆侧重的是‘物+历史’,我们非遗馆侧重的就是‘人+过程’。”

时光回到2015年,郭艺第一次接到要建省级非遗馆的任务,她深感重任在肩。

为什么?

于公,这是浙江非遗保护工作的“门面”。自2003年10月24日被确定为全国“非遗”保护综合试点省份,浙江全省上下致力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,至今已有二十年——截止日前,浙江省有9项非遗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、2项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另有2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、996项省级非遗项目。非遗馆,必须要把这些家底呈现好。

于私,这是她个人成长与生活的情感链接。郭艺从小跟着母亲学习陶瓷技艺,大学毕业后在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。因为较早就从事非遗保护工作,多年的交往使郭艺与传承人们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友谊。她深切地感受到,他们的人生经验、技艺实践是宝贵的文化财富。非遗馆,要把这些代表性传承人充满人情味的作品和故事,都展示出来。

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部,施展摄

02 有限展无限

人们看到的非遗作品常常以器物的方式展现,但非遗是“活”的,这个“活”不止于活态,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。

“非遗通常是物质的展示,怎么做好非物质的表达?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全国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,没有作业可抄,却更能促使我们以原创精神来谋划和建设。我们认为,在非遗馆建设过程中,既要展示传承人和项目之间的关联,也要考虑到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联,更要展现非遗的精神价值。”郭艺和策展团队首先确认了展陈的逻辑——“人的故事”。

于是,非遗馆以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,打造“工艺第一现场”,使得非遗作品更鲜活、更活态。比如展示青田石雕大师倪东方,就把倪东方师徒的作品都汇聚在一起,把他的工具和工作台都“搬”了过来,再现非遗传承的群像。

比如日常将推出“传承人驻馆计划”,邀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木版水印技艺、永康锡雕等6个固定项目上进行常态化展演。

以有限展无限,是非遗馆的slogan。浙江省非遗馆建筑面积35000㎡,其中43%的面积都用于展教空间。

据介绍,非遗馆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》中的五大类型为划分标准,馆内一、二层为基本陈列,由“口传·印记”(民间文学)、“手艺·生活”(传统技艺、传统美术)、“身心·智慧”(传统医药、体育游艺与杂技)、“演绎·风韵”(传统戏剧、曲艺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)、“仪庆·精神”(民俗、节庆)五大板块组成,呈现浙江非遗文化生态的完整样貌。

另外,结合浙江具有文化辨识度地域,还呈现了“山、海、泽”三个文化空间;三层为“浙江特色”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戏剧两大专题厅以及传统表演艺术厅,既能静态展示精美的传统工艺作品,也能在该馆的200人传统艺术表演厅,常态性地观看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项目;四层是“非遗大脑”非遗数字和文献中心,这里对全省非遗资源进行全量集聚和监管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吃货也适合走进来。场馆的地下一层还集中了非遗美食体验、非遗传承体验和临展厅等更多功能。

03 海船和戏台

“非遗的核心是人。”郭艺认为,“非遗”的发生和流传,都植根于人们的文化情怀。

2017年4月,非遗馆正式启动藏品征集,同年11月,陆光正、徐朝兴、周锦云、高公博、嵇锡贵等26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,向浙江省非遗馆共捐赠的38件(套)代表作品,成为非遗馆的第一批馆藏。目前,全馆已征集到藏品3000余件(套),材质涉及金属、竹木、陶瓷、刺绣丝织、纸质等众多门类。

每一件作品背后,都凝聚着几代手艺人多年的心血和智慧。

一层,有着由舟山市普陀区国家级非遗项目“传统木船制造技艺”为非遗馆量身定制的“绿眉毛”海船。长21.5米、宽5.5米、高13.5米的“绿眉毛”,按照航海实船标准打造,各个部件比实船更精致,三桅三帆。由于馆内不能使用铲车、吊机等大型机械,只能靠人力搬运80多立方米的木料,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传承人岑国和从普陀带去了11位船厂老工匠,自5月进场后,就一直留在杭州施工现场把关,完整还原传统“绿眉毛”海船的47道制作工艺。

三层的传统古戏台,被誉为“非遗之眼”。戏台模型比例为1:4,戏台该有的东西都有,全构件一模一样。施工总监许立峰和儿子特意前往山西太原的古建模型制作基地,拜访国家级传承人祁伟成,最大程度地把传统古戏台的风貌呈现出来。在建造技艺上,比较完整沿用浙江传统营造技艺,聘请了20余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宁海老师傅纯手工打造。这件充满浙江特色的古戏台不仅本身是个展品,今后,这里将轮番展演浙江58个传统戏剧项目折子戏,成为年轻人走进非遗的媒介。

浙中传统民居营造传承人吕雄心在二层复刻了东阳卢宅的肃雍堂,除了木雕构件,整个形制规定也全都进行了复制。他在还没有谈好成本的前提下,第一时间进场抢工,使原本需要半年时间的建筑得以在60天内完成。

“非遗保护,就是要赓续华夏文明,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我们打造的是一个活态的、流动的、共享的非遗馆,是可感、可视、可品、可赏,可体验的,希望大家都能走进来,感受非遗的温度和情感,感受人间烟火。”郭艺认为,对非遗最好的保护,就是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、了解,然后喜欢。

开放后的非遗馆将是一个“展示和展演同台、活动和项目交融、人和展品互动”的参与式的文化共享空间,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获得感。

【我们的亮点】

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面积约35000㎡,展陈面积15153㎡,是国内首座大型区域综合性非遗馆。

馆内展览将“人与过程”作为关键抓手,目的是要打造一座活态的、温情的、流动的、无界的,并且具有未来生命力的展馆。

1、非遗馆“形象代言人”:“绿眉毛”海船和仿古戏台

在一层的基本陈列空间,展出一艘长21.5米、宽5.5米、高13米 的舟山“绿眉毛”海船。

这艘海船以国家级非遗项目“舟山传统木船制造技艺”定制打造,既是这项技艺的实物展品,也是浙江海洋文化生活的展示空间。围绕海船,串联起海船建造、海洋信俗、海滨生活和海洋艺术,再现较为完整的浙江海洋文化生态。

另一个视觉地标位于三层传统戏剧厅——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。

这座戏台运用浙江传统营造技艺搭建,既是展品,对内也是传统戏剧展示的舞台,对外则成为非遗馆,乃至之江文化中心的视觉地标,被称为“非遗之眼”。

2、总序厅:“中国时间·浙江日子”

取义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传统时间概念,塑造天文时空艺术雕塑,讲述感时应物的浙江智慧,引导观众走进展厅,体验非遗里的浙江日子。

3:基本陈列:竹艺重构空间

用传统竹编工艺做空间重构,成为手艺生活板块的造型元素。

4、基本陈列:“寻山问居”

用梁架裸露的方式体现山地民居,把传统民居营建中平时的隐蔽结构展现于观众面前。

5、基本陈列:“觅水行商”

水乡空间是想让观众沉浸于烟雨江南的情境中,来感受传统之美。

6、传统工艺厅:“匠心巧艺鲁班锁”

鲁班锁是匠心精神的象征。运用地方特色传统手工艺原材料重构出巨形鲁班锁的造型,点题浙江的百工百艺,展现浙江非遗技艺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,及背后凝结的非凡智慧。

7、传统工艺厅:“非遗第一现场”

通过镜头与影片,30秒切换一间工坊,观众犹如亲临工匠大师工作室的“第一现场”,身临其境地观看从原料到作品的完整流程,理解他们对材料的不同处理、对技法的灵活运用、对造型和装饰的思考、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。

8、传统戏剧厅:“凤冠顶立,一秒入戏”

步入传统戏剧厅,采用戏剧特色盔头凤冠为设计元素打造的凤冠艺术造型顶立,与展厅顶部似水袖翩翩的飘带联动,共同营造传统戏剧华丽大气又风情浪漫的空间氛围,观众将一秒入戏。

9、非遗数字和文献中心:“浙江省非遗馆数字化驾驶舱”

在这里,配置了非遗数字中心的非遗工作驾驶舱(治理端)和浙江非遗大看台(公众端),可以在线纵览全省非遗资源和浙江非遗保护工作实时状态,实现非遗保护成果与社会共享,推动浙江非遗传承保护高质量发展。

“浙江省非遗馆数字化驾驶舱”基于大数据的非遗智慧化管理平台,突破时空限制,打造智慧生态系统链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