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中国分家78年后,蒙古国为什么越来越“黄”了?
2023-04-18 16:26:10 来源:鬼谷子思维

“醉卧沙场君莫笑,满城尽带吃土人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上个月,一股沙尘狂飙南下,席卷半个中国,漫天黄沙,睁眼不辨昼夜。

出门的网友调侃自己忘了骑骆驼,沿城兜转一圈的,活脱成了兵马俑。

沙尘年年有,今年特别多。

不仅在城市间多次回流,还一次比一次严重。

还记得那只猴子吗?这样的天气,适合梦回西游。

“这天的风沙,比黄风怪抓走唐僧的那天更猛,比至尊宝转身的那一刻还大。”

比起网友,作家是懂艺术的。

然而,还有什么比半截入土,更让人绝望呢?

若有,那就是含泪盘算着,如何损已八百杀敌一千。

要论个中滋味,不过是薯条摇滚,你值得拥有。

当然,也不是一无所获。细究起来,还是有人均分配的。

朋友圈虽乐,实则苦中作乐。

众人皆知,北方苦沙尘久矣。特别是鼻炎发作恨不能原地去世的小伙伴就想问一句:
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!

沙尘天气,主要来自干旱、半干旱区域,沙尘源一旦遇到强风,就会挟沙带土,开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。

而直接影响我国北方的,主要就是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。

蒙古全年温差大,岩石极易风化,加上戈壁地区高强风力反复搓揉,堆积出庞大的沙尘源。

同时,因位处内陆,海洋水汽无法到达,全年平均降水量230mm中,也仅有约3%能够渗入土壤,从而加剧了荒漠化。

蒙古国气候变化司司长恩赫巴特曾说过:“蒙古国大多数荒漠化都与自然因素或气候变化直接相关。”

确实,气候地理两不靠,是沙尘堆积的重要因素。不仅如此,气候对蒙古历史,也几乎造成了决定性影响。

古代的蒙古人民,就是生活在漠北的游牧民族。

蒙古高原气候无常,才刚秋高气爽,下一刻就狂风大作。少水严寒,农作物很难生长,遇到极端温度时,大量牲口会在一夜间死去。

为抢占土地和物资,漠北少数民族常常南下入侵中原,直到1206年,铁木真统一各部落,建立了蒙古政权。

成吉思汗的魄力世人瞩目,但他能够立此功勋,跟1200年之后几十年间,蒙古高原的气候变化有很大关系。

十三世纪上半叶,蒙古高原迎来了前所罕见的温暖期。不但气温上升,降雨也特别充沛。

草原一别枯黄,水土复苏,牧草疯狂生长,战马牛羊数目激增,冷兵器战斗力爆棚。

成吉思汗乘势而起,挥师西征。灭掉西辽、花剌子模,一举翻过高加索山,渡过伏尔加河,消解西夏主力。即使在铁木真去世之后,其后人的铁骑依旧气势恢宏,踏遍大半个欧亚大陆。

彼时的蒙古帝国,疆土辽阔气吞山河,而这一切,却戛然止步于1259年。

怎么回事呢?

战势急转当然是重要原因,但粮草枯竭战马衰弱,与当时漠北气候忽然转寒,也有很大关系。

很多网友以为古代北方没有沙尘,怎么可能?不但有,还来势凶猛。

唐代崔护,在《秦川杂记》中写道:“夏四月,南风大起,黄埃满天,其下如黄雾,晋人称之为沙尘暴。”

王之涣在《凉州词》里也描写了甘肃春天里,那铺天盖地的沙尘:“黄沙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
沙尘不仅来犯,还远上白云遮天蔽日,一派世界末日。

边关尚且如此,漠北本北就更不用说。

但即便是这样,与今天蒙古草场荒漠化90%相比,古时风沙也只谓小巫。

1930年,蒙古接受苏联支援,开始建设现代工业体系。支援当然不白给,苏联要求蒙古建立粮食储备基地。

于是,1962年开始,蒙古陆续开垦了100多万公顷土地,耕地面积增加了20倍,其中,草料牧场占了绝大多数。

问题就这么来了。

蒙古的春耕时间与风季吻合,戈壁的平均风速又高达3-4米/秒,导致了土壤水分严重流失,造成风蚀。

1990年代,蒙古畜牧业废除集体模式,实行私有化改革。

这么说吧,以前的牛羊收入都是国家的,牧民集体放牧经营,国家给发放固定工资。

现在不一样了,牛羊收入全归自个儿,羊儿多贴一块膘,自个儿就多赚一块肉,可不得上赶着多养几头吗?

于是,短短几年,草原存栏牲畜数量就从2590万头增加到7100多万头。

问题又来了。

牛羊得吃草,但这草,不是想长就能长。

一旦牧草生长速度赶不上供应,牛羊啃秃了草皮,草场质量下降,就会引起土地退化。

由此可见,私有化不仅没有解放草原生产力,无序放开更加重了草原贫瘠。

巴德波尔德是草原老牧民,一年要搬7、8次家,除去路途,每个地方呆的时间不会超过1个半月。

他有近350只牲畜,这个数字比起私有化之前翻了好几番,小牲畜还在不断出生。

戈壁上的水草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,为了让牛羊马吃口饱饭,巴德波尔德只能不断腾地儿,这边啃完找那边。

可是,被啃光的草地也不可能马上长出水草啊,渐渐地,放牧的地方越来越难找,一家人全年忙碌,只够在温饱线挣扎。

而且,随着牲畜数量日益庞大,像巴德波尔德这样的牧民越来越多。

水草不足也导致了守牧力量被分散,引来其他危险。

当地牧民巴亚尔库接受采访时说,以前每年10月,周边的牧民都会将一定数量的马匹聚集在一起,抱团度过严冬。

可自从大草原没有了足够的草来喂养马群后,牧民只能各自照顾自家的马。

危险的是,草原不仅有牛马羊,还有狼群。

以前人多的时候,可以分工防守,狼也不敢轻易靠近,现在单凭个人力量,太薄弱了。附近就有牧民家被狼群攻击,一下子失去了12匹马。

眼看经济萎靡,蒙古又将目光转向地下资源。

上个世纪90年代,蒙古提出“矿业兴国”的战略,风风火火地开启了采矿之旅。

好巧不巧,才没过几年,国际大宗商品就赶上了大牛市。吃到甜头的蒙古铁了心在采矿之路上撒腿儿狂奔,并扬言要当“下一个迪拜”。

谁承想,“下一个迪拜”没当成,倒是在沙漠化这件事上抱紧了国际老大哥的腿。

矿业很快就成了主业,仅仅煤炭,近20年的开采量就上涨了6倍。

紧跟着的,是难以消解的环境污染。

露天采矿需要大量水源,使得河流大面积干涸,各种尾矿垃圾沉积地面,又加速了土地生产力退化。

普列布扎布是乌兰乌勒县的一名牧民,有40多年的游牧经验,他把开矿公司比作是比狼更可怕的东西。

几年前,普列布扎布带着全家迁徙到现在居住的地方,这里水草肥美,很适合哺育一岁的牛犊和羊羔。

没想到,开矿者很快就盯上了这块宝地。他们给出一笔安家费,要求普列布扎布一家人离开。

普列布扎布不同意,他一次次把矿产公司赶跑,可没过半个月,采矿者就带着更多人马回来,不拿到地就不依不饶。

在牧民眼中,采矿公司比狼狠。狼只会吃他们的牛羊,可采矿公司会吃了他们的草原土地。

他们掘去水草,掀开肥沃的土壤,完事后一甩手扬长而去,丢给牧民的,是不忍直视的现场,与不知所措的未来。

政府对畜牧与采矿的放任,让蒙古经济在饮鸩止渴的道路上愈行愈远。

德国弗莱堡大学杜拉姆苏伦教授曾警告称:“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,蒙古将在30到40年内全部变成沙漠,未来还会有很多沙尘暴。”

尽管蒙古在2005年也提出了“绿墙计划”,但比起产业扩张带来的损坏,环保计划杯水车薪。

事实上,现在蒙古国境内戈壁地带一年发生的沙尘暴次数,比20世纪60年代已增加了4-5倍。

2022年,纪录片《蒙古草原天气晴》重映,惹全网泪目。

小女孩普洁与妈妈奶奶还有弟弟,一家四口住在草原上的蒙古包,爸爸十几年前离开去城里打工,就没再回来。

草原气候恶劣,牲畜数量激增之后环境进一步恶化,牛羊常常吃不饱。到了冬天,光秃白茫的雪地上处处可见饿死的牛羊。

民生不济,偷盗猖獗。接受访问的三个月前,普洁家一夜之间被偷了39匹马,给这一家子的生活带来了沉重打击。

普洁妈妈出远门找马,家里就只剩普洁照顾。这个6岁的小女孩扛下全家重担,做饭放牧带弟弟。她满心希望的,就是明年去学校上学。

可当摄影人在几年后重又回来时,发现一切都变了。

普洁7岁那年,妈妈不慎从马背跌落。人都送到医院门口了,发现钱不够看病。被抬回家的普洁妈妈没撑过多久,就永远离开了这个家。

普洁到离家很远的小学念书。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,她还特意在头上扎了朵大红花。

小学毕业考的前一天,她一个人绕近路回家,没想到半路出了车祸,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2岁。

是离学校近的地方没房子吗?不是!就是因为那里的生活开支太贵了,钱从哪儿来啊!

草原无法维持生计,50万牧民被迫离开,到城市谋生。

但是,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,租不起房找不到工,只能靠睡暖水管和捡垃圾勉强度日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由于进入大城市的牧民越来越多,他们的孩子被边缘化,不能跟城市孩子在一所学校念书。

而且,即使是洗碗捡垃圾,也面临着机会渐渐稀少,赚个吃饭钱都难的困境。

怎么办呢?

回不去的家乡,呆不下的城市。

若只为活着,可活着,也成了奢侈。

今年国内已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,为近几年之最。意犹未尽的沙尘暴还漂洋过海,扫荡了一回韩国和日本。

蒙古国内就更严重了。牧场、房屋与蒙古包损毁不说,很多地区连供电都被中断,牧民无法出行。

为阻拦沙尘,我国1978年就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,有效抑制了本地起沙,削弱了外来低层送沙。

但毕竟树木高度有限,很难制止太高的沙尘入侵。

尽管蒙古总统承诺,在2021年至2030年间至少种植十亿棵树,但其仍坚持过度放牧与无序开矿,让这个承诺等同于空谈。

其实,人类命运共同体,地球就是一个村。

一方扬沙八方吃土,无人能超然其外。

蒙古国于1945年独立,78年走过来,这个国家在国际上始终趋于透明,谁也没想到这次上热搜,竟是因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。

但如果蒙古国放不下某些“发展”的执念,我们再想帮助他们,也只会是鞭长莫及。

关键词: